距離央行給出的6月30日切量大限僅剩不到兩個月,北京商報記者4月17日從一家支付機構確認,網聯清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網聯”)下發49號文督促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接入網聯渠道,這是在3月20日發布42號文后,網聯一個月內發出的第二道“督促令”。網聯還在最新的通知中點名了多家接入進度滯后的銀行,相關銀行內部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滯后原因是網聯版本進行了升級完善,同時銀行與支付機構溝通協調需要時間,但在大限前一定會完成切量。
接入進度曝光
在這份名為《關于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渠道接入工作情況通告的函》(網聯函【2018】049號)的文件中,網聯介紹了自機構接入及業務遷移工作啟動以來,截至2018年4月13日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接入進展。
支付機構接入進度顯示,在協議支付開發方面,115家機構中有107家完成了生產驗證,沒有未開發的機構;付款的開發方面,21家已完成生產驗證,沒有未開發的機構,另外多數機構集中在“聯調測試”、“驗證準備”、“生產驗證”環節;網關支付開發方面,有5家未開發的機構,10家機構在開發中,22家機構在“聯調測試”,72家機構在“驗證準備”階段。
商業銀行接入進度顯示,462家銀行中,有344家已完成協議支付的生產驗證,有7家仍未開發,其余銀行分別處于“開發中”、“聯調測試”、“生產驗證”等階段;142家銀行完成付款的生產驗證,12家未發開;網關支付開發方面,49家銀行未開發,339家銀行無直連業務,其余銀行則處于“開發中”、“聯調測試”等階段。
多家銀行被點名
值得一提的是,49號文感謝了多家銀行和支付機構的高效協同,同時也指出紹興銀行、廈門銀行和重慶富民銀行等進度滯后,需要加快接入進展。
對此,相關銀行內部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滯后原因一方面是網聯版本進行了升級完善。去年11月該行已通過網聯驗證平臺1.0版本的驗收,今年3月底卻接到新的通知,付款和網管支付要按照1.3版本開發。另一方面,銀行和支付機構間的溝通協調也需要時間,例如一些大的支付機構,此前與很多銀行有合作,現在需要逐一協商,因此花費了較長時間。
“銀行內部配合開發的員工也在加緊處理,6月30日大限前一定會按要求完成,快的話4月底就能完成開發工作。”上述人士說道。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表示,支付業務向網聯平臺遷移涉及到的機構眾多,各機構間進度不一、有快有慢屬于正常現象,只要在6月30日之前完成切量工作,就是符合監管要求的。
速度需加快
一位支付機構內部人士表示,從前期網聯發布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機構接入速度進一步加快。去年9月,接入網聯的銀行和支付機構均不足20家,今年2月中旬,接入銀行和支付機構數量分別達到328家和87家,彼時網聯也表示“正在加緊推進剩余120多家商業銀行、40多家支付機構的接入工作”。
接入速度的提升,與央行2017年中旬提出的“2018年6月30日全面切斷支付機構與商業銀行直連、網聯接轉全量網絡支付業務”要求中時點的迫近有關,另有知情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網聯也在不斷督促機構接入,例如網聯將相關成員單位拉進了一個群里,不時地會在群里督促,另外也會向相關成員單位發函。
49號文便是相對公開的一次“督促令”,這距離上一道網聯對成員單位下發的42號文還不過一個月。根據42號文要求,各相關成員單位應積極配合,完成協議支付、付款、網關支付、商業委托支付、認證支付全業務功能的生產測試。薛洪言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6月30日切量大限將至,作為央行要求的具體承接機構,網聯平臺發文督促相關機構加快接入,可視為一種正常的過程督導。
近日,網聯發布文件稱,自2018年7月1日起將關閉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直連。
這意味著從此以后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之間的一切資金操作、走向都要通過"網聯"這個清算平臺來完成。
聽到這個消息,人們紛紛擔憂:多出中間這個環節,會不會增加一筆操作費用?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時是否會比以前繁瑣了?
現在,人們不管是網上購物、購票、繳費、轉賬、發紅包還是到實體店買東西、或是在街上打車等,幾乎都離不開網上支付。它不僅是一個快捷、方便又經濟的支付平臺,而且是一個安全、誠信的擔保平臺,因此這種支付方式深受大家的青睞。
關閉它們的代扣功能,對于不會使用電子支付的老年人來說沒什么影響,年輕人就不同了,他們的日常很多方面都是依賴于網上。
我的孩子就是這樣,平時到外面買個飯或在菜市場買菜都習慣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這次從手機上看到這個消息后,以為是停止支付寶和微信的支付功能,于是趕緊求證消息是真是假,待得知有這個文件是真,央行設立網聯平臺,只是為了便于監控第三方支付機構,使大家能夠及時地規避風險、避免損失。
對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使用并沒有太大的影響,即使收取費用,也不會比以前高多少時,才長長吁出一口氣,仿佛虛驚一場似的。當然現在只是個人的解讀,真實情況還不明朗。
第三方支付平臺目前成了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工具,由于有了它的利用,增強了買賣之間的誠信、減少了矛盾與糾紛,使雙方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也為人們節省了時間、精力和財力。
近幾年,我國各個領域的變化日新月異。尤其是電子商務支付領域中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它們的電子支付不僅在國內遍地開花,且已覆蓋了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算為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和商務活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我們的互聯網企業能夠走出國門對海外進行技術輸出,體現了國人的科技實力與自信。
因此,政策應大力支持、鼓勵和保護這些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的企業家,只有靠科技、勤奮和智慧崛起的企業和人才大量涌現,才會促進社會的發展,才能快速成為一個發達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