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自從走入線下市場以來,就從未停止進擊的腳步,支付寶微信兩家支付巨頭誰也不示弱,每年的大小節日都會給出大力度的市場補貼行為。從實際情況來看,支付寶在南方城市、一二線城市比較有優勢,而微信在北方城市、三四線城市相對更有優勢。
所謂移動支付走向融合,要從支付寶和微信深度發力交通系統說起。2018年1月1日,支付寶啟動了“低碳出行百城計劃”并將西安作為首站,用戶只要掃碼便可直接進出地鐵站。而在去年11月,廣州地鐵便能用微信的乘車碼過閘。
雖說在此前的猛烈攻勢之下,微信和支付寶已經占領了不少城市的交通系統,但都局限于移動支付這一單點行為之上,僅僅是幫助用戶增加了一種付款方式。但掃碼乘車有所不同,通過掃碼直接進出站或乘車的方式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站式服務,而這一點表明移動支付正在發生融合并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首先,消費行為的效率發生質變。原因在于傳統的地鐵乘用車至少需要買票、刷卡進站、出站這三個步驟。而現在的掃碼乘車服務直接將這一過程縮減為掃碼進站,無疑提升了這一消費行為的效率,用戶體驗也會大大提升。這其實是技術賦能的一項特點,科技簡化了不影響體驗的中間消費環節,從而提高了整個消費過程的交易速度。
仔細想想,掃碼乘地鐵其實已經有一個參照物——共享單車。共享單車目前也是掃碼即騎、事后結賬的快捷運營模式。而掃碼乘地鐵的意義正在于此,簡化中間流程能夠充分改善公共交通的流程效率低下現狀。
其次,支付弱化,服務強化。原來掃碼的目的可能是支付,現在掃碼支付的目的是進站,而且是用戶使用交通服務的第一步,這一改革使得用戶更專注于乘車服務本身。而且,像共享單車那樣的事后結賬方式分散了用戶在移動支付行為上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