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王朋也指出了目前階段(2018年年初)銀行和支付機構在做聚合支付時所面臨的問題。
王朋的觀點當時收到了諸多共鳴。當時的行業背景是217號文深化落實,斷直連愈演愈烈,聚合支付服務商出現了因政策變化帶來的支付通道不穩定情況。所以持牌的支付機構和銀行,具有推聚合支付產品的先天優勢。
另外,對于支付機構說,由于業務較為單一,而且96費改之后,相關收益變少,聚合支付是一個可以發展的方向,以支付為切入點或入口,接觸商戶和用戶,進而拓展其他方面的業務,如廣告、微貸、消費金融業務。但是銀行對于聚合支付的投入積極性似乎并沒有那么強烈。
首先對于銀行來說,可變現的業務較多。支付業務對于銀行的魅力并沒有那么大,支付業務一般是萬分之幾的收益,而信貸業務是百分之幾來計算。從直觀收益來說,投入和產出過于懸殊。從歷史原因來說,當初銀聯成立,推動線下受理環境時,也沒有得到銀行的響應,認為這只是“蒼蠅肉”,這才出現了銀聯商務,以及其他第三方支付也開始進入這一市場。

其次,成本和價格優勢。筆者從一位銀行人士了解到,銀行對聚合支付的推動較為緩慢,一是因為拓展商戶成本高,二是銀行對于定價優勢不明顯。拓展線下商戶成本高,這不言而喻,選擇熟悉地推套路的外包機構或是上策,但依舊需要投入較大成本。另一個定價方面,目前國內支付市場的支付通道管理較為混亂,斷直連在穩步推進,但仍然有部分支付通道尚未整合。銀行也在等待6月30日的政策落實,待政策穩定之后,銀行進一步對聚合支付進行戰略評估。
斷直連大勢將定,統一支付清算通道的情況下,未來銀行與銀行的支付競爭都將在統一平面,此時另一種聲音出現了。在5月18日的2018國際零售銀行金融科技論壇上口袋零錢董事副總裁吳小剛就認為,移動支付之爭,最終是銀行與銀行之間的競爭。
移動支付也是支付業務,在過去,支付業務真是投入高,利潤回報低。但近幾年,第三方支付崛起,讓很多銀行開始明白,支付雖然是一個可能貼錢的業務,但卻是重要的流量入口,可以接觸商戶和用戶,進而有機會為二者提供利潤更高的金融信貸服務。就比如通過聚合支付廣告,推動信用卡業務發展。
可以說,如今的移動支付不只是支付,就像付唄不僅僅是支付而是“支付+”,前幾年,支付就是結束,而如今,支付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