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金融時報,據小編了解,英國《金融時報》之前曾發表了一篇題為《相比于中國,美國的移動支付市場看上去像是侏儒》的文章,稱中國移動支付2016年的規模大約為美國同期的50倍,而這一懸殊對比也說明,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正在向金融科技生態系統發力,并就此“蛇打七寸”,不僅占據了這一細分市場的全球主導地位,還似乎找到了互聯網金融發展的正確通道。
報道稱,中國移動支付發展得如此蓬勃,主要是因為線上購物和互聯網金融服務的爆炸式增長;而該行業的繁榮不僅使得中國的互聯網巨頭賺得盆滿缽滿,而且還使他們掌握了珍貴的用戶數據。
數字支付是當前各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其中區塊鏈金融已經明確成為全球金融領域需要重點攻克的方向,我國原本在信用卡使用滲透率方面落后于發達國家,社會整體金融IT建設相對落后,雖然信用卡普及和市場培育超過10年,可總體效果依然不太令人滿意。
但在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數字支付領域,我國消費者經過各大互聯網企業“燒錢”式的培育以及互聯網叫車、購物等應用的實踐,已經很好地接受了移動支付這樣的數字支付方式,而獲得龐大資金流和用戶流的企業也愿意加大在移動支付安全性、用戶大數據挖掘等諸多方面投入更多,以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從而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
可以說,移動支付為我國未來數字支付領域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由于我國沒有非現金支付后的信用卡束縛,能夠直接跳躍到移動支付領域,為未來數字金融時代打下堅實基礎。相對現金和信用卡支付,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數字支付其實在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有諸多優勢,加上大數據的運用,完全可以彌補信用卡時代個人金融消費信用數據的缺失問題。
在美國,移動支付之所以還未被廣泛采用,最大的原因在于其信用卡體系已十分完善,刷卡支付并不復雜。中國移動支付的快速增長部分要歸因于后發優勢,在缺乏其他的非現金支付渠道下,中國直接跨越信用卡的階段,從現金交易跳到了移動支付。

當然,管理層的引導和企業的發展布局也相當重要,雖然目前市場上不少聲音覺得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阻礙了我國互聯網整體創新,但不均衡的發展的確能讓BAT集中大量資源實現規模、技術的全面超越,類似阿里巴巴“新零售”這樣的計劃一旦成功推行,恐將進一步拉大我國同其它國家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差距,這樣的改變是相當不錯的,也是值得期待的。
當然,改變消費者根深蒂固的消費習慣無疑是一個巨大挑戰,尤其是對于四五十歲以上年紀的居民,他們既是移動支付需要覆蓋的主要用戶群體,也是移動支付普及的難點。
不得不說,移動支付已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在以前,當馬云提到網購、電子商務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是“異想天開”,但是經過了這十幾年的時間,他說的一切都實現了,一切都那么順利,全世界都在進行著網購,所有行業都在朝著移動互聯網靠攏。
換言之,哪個行業如果不跟移動互聯網沾邊,那么它將被邊緣化,淘汰也指日可待,不僅行業如此,企業更是如此,過去是IT時代,而現在,是DT時代,數據是企業賴以生存的靈魂。更是企業能夠更好服務受眾的一個基礎。
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傳統公司都轉型做起了移動支付的原因,只有科技才能改變未來,能走在移動互聯網的前面才是一個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