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新技術帶來新體驗,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符合科學邏輯和現實狀況。特別是那些鼓吹“移動支付是高速公路收費技術發展方向”“車牌付是顛覆性技術”“支付寶取代ETC”等“標題黨”言論,吊足了大家胃口,但仔細分析一下,結論恐怕要讓大家失望。
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與“互聯網+”融合,高速公路領域也在探索嘗試。截至目前,全國已有10多個省份近5000條人工車道試點開通了微信、支付寶、銀聯“云閃付”等手機支付服務,其中,河南、山東還嘗試推出了基于車牌識別技術的“車牌付”,廣東也開展了基于ETC電子標簽和微信、支付寶賬戶綁定的“云支付”試點測試。近日,微信ETC助手又相繼在江蘇和山東上線,實現ETC線上發行和充值服務,改善用戶體驗。可以看出,交通運輸行業在主動順應新時代,努力改善服務出行的技術手段。
收費技術的發展,是伴隨支付和通信兩大類技術的發展而進行的。ETC,即不停車電子收費系統,它通過安裝在車輛擋風玻璃上的OBU(電子標簽)與在收費站ETC車道上的收費天線(RSU)之間的微波專用短程通信,由車道系統計算出通行費用,并通過OBU與RSU之間的微波通信扣取插在電子標簽里面的用戶卡的金額,實現收取停車或通行費用。
在ETC技術產生前,車輛經過收費站時須停車取卡(券)、交卡(券),并使用現金交費。那時候,將支付方式從現金轉換成非現金方式,是人們期待的目標。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PBOC1.0標準,以非接觸智能卡為載體,基于脫機電子錢包的支付技術逐漸成熟,為高速公路收費領域的支付方式從現金發展到非現金奠定了基礎。同時,專用短程通信技術取得進展,在車內安裝電子標簽后,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就可以完成與路側設備的實時通信,實現車輛信息識別、收費站入口信息識別,并為電子支付建立空中通道,這就為實現不停車收費打通了障礙。
經過近十年發展,ETC在2015年9月實現29省(區、市)的互聯互通。目前,ETC用戶數量已突破6000萬。ETC技術的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快捷便利的通行體驗。
那么,該怎么看待移動支付呢?作為一種支付方式,移動支付目前還無法實現不停車收費,要想實現不停車收費,還需要與其他技術結合起來,才能夠判斷車輛的身份和路徑信息。
當前,互聯網企業推出的“車牌付”“無感支付”,是將移動支付賬戶與車牌綁定,通過車牌識別方式來判斷車輛的路徑信息,并在少數高速公路收費站試驗,但實際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一方面,車牌識別準確率只能達到96%左右,離規模化應用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車牌識別的穩定性受環境影響較大,在雨雪霧等惡劣天氣下,識別準確率會有較大下降,在此情況下,車輛在ETC車道被攔下來進行人工處理,不僅對車主和收費員不便,也會由此導致嚴重擁堵問題。在車牌遮擋或污損情況下,也會出現識別失敗或誤識別問題。在這方面,DSRC(專用短程通信)技術的識別準確率達到99.9%以上,且不受天氣、光線、車牌遮擋、污損等因素影響。

短期內,要將車牌識別技術的準確率和穩定性提上去,需要花費的代價較大,且其功能單一,僅限于完成收費。而DSRC技術在實現不停車收費之外,還能夠基于其強大的車路通信能力,輕松實現路徑識別,并為智能駕駛、智慧公路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另外,套牌問題是車牌識別技術無法解決的難題,假如別人套了我的車牌,我還得替他掏過路費,這就讓人難以接受了。而ETC采用智能卡雙向認證技術,安全性很高,不用考慮“套牌”問題。
所以,“移動支付+車牌識別”的方式,還不具備規模化應用的充分條件,更談不上取代ETC。不過,如果能夠將移動支付與DSRC技術結合,實現不停車收費,將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基于DSRC技術的ETC產品已大規模應用,其準確率和穩定性經過了充分的實踐檢驗,且相關的配套設施均已建立,無需新增設備。兩者結合以后,將移動支付賬戶與車輛信息綁定,車輛通過ETC車道時,仍然可以不停車通行,相當于將原來單一的電子錢包脫機支付擴展為兼容后臺賬戶聯機支付,這就省去了充值不便帶來的麻煩。再加上支付寶、微信等機構提供的信用保障,使得支付環節可以在車輛通過收費站后再進行,這就保證了在收費車道處于脫機狀態時,也可確保車輛通行順暢快捷。
當然,ETC應用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像京津冀這樣的重要示范區域,還有一些主線站存在ETC車道經常故障、成功率低等問題,但這不是難以解決的問題,希望能夠盡快改善。而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機構除了能夠提供便利的支付方式外,還具備互聯網公司特有的一些優勢,充分利用這些優勢,可以快速推廣,大大加快ETC的普及速度。
所以,移動支付技術與ETC技術并不是你死我活的關系,兩者相互結合,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才是收費技術的發展趨勢。作為用戶,需要的是便捷、穩定、安全、可靠的服務,希望各方以寬容開放的心態對待新老技術,共同改善出行體驗,提供美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