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迅猛發展,是移動互聯網深入經濟、生活、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前,移動終端成了個人自我的延伸,承載了個人的身份、資金、人際關系等重要信息。在此基礎上,移動支付大發展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移動互聯網的實體網絡本身就是運營商搭建起來的,因此運營商對其應用趨勢的把握非常準確,很早就看到了移動支付的巨大潛力。早在3G時代,我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就開始布局移動支付,用手機刷卡乘坐地鐵是當時運營商業務宣傳時經常出現的場景。在2011年12月,中國人民銀行向中移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通沃易付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及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發放了第三方支付牌照,這要比微信支付的誕生早了接近兩年。
然而,“人生若只如初見”只不過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在過去的5年里,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最早投入這個市場的電信運營商們只能看著手機上的紅包滿天飛而發出一聲嘆息。
毋庸置疑,互聯網領域集中了這個世界上最為聰明的一群人,他們總是能夠獨辟蹊徑,以極具創造力的手法、客戶為中心的理念,大膽嘗試、積極投入,最終開創出全新的天地,移動支付只不過是其中一個現實事例而已。
那么反觀運營商,為何起個大早,卻趕個晚集呢?事后諸葛亮地分析,雖然對改變當前的市場格局無濟于事,但也總能為以后的業務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首先,傳統思維限制了電信運營商的新業務開拓能力。縱觀移動支付發展的歷程,電信運營商們從一開始就鐘情的NFC模式,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占據主流,這從表面上可以歸咎為技術路線選擇的問題,而事實卻是運營商的傳統思維在作怪。一直以來,在運營通信網絡時,電信運營商非常注重高穩定性和可管理性,以99.9999%甚至更高的無故障率為崇高追求。NFC具有雙向鑒權、數據加密等通信手段,能達到金融級別的安全等級,很對運營商的胃口而受到追捧。但是這種發展模式,對于整體產業鏈的發展依賴過多,需要芯片廠商、手機廠商、商場賣家、廣大消費者的支持,存在任何一個薄弱點都會減弱其適用性。此外,電信運營商向來注重技術標準的控制權,在發展移動支付的早期,同銀聯在技術標準的主導權方面展開競爭,相對忽略了市場的培育,最終銀行和電信運營商都被互聯網企業過頂傳球。
其次,運營商缺乏可投入的核心資源而難以產生比較優勢。支付寶與財付通之所以能占據市場最大份額,原因在于支付寶同淘寶、天貓等電商消費行為捆綁在一起,而微信支付則充分利用了微信這一全國最大的社交網絡為入口,更有“雙十一”“618”等購物節以及相關的移動支付優惠活動推波助瀾。電信運營商發展移動支付有哪些現有優勢資源可以投入呢?是終端嗎?盡管電信運營商可以定制手機,但是十億用戶中運營商的定制手機也沒有占據主流。是賬戶余額嗎?盡管通過推行實名制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消費者賬戶的安全性,但是考慮到如今用戶平均每月通信支出已經降低到了幾十元的規模,有哪些消費者愿意將大筆資金存到通信賬戶上呢?是流量、語音通話嗎?這是電信運營商最為核心的資源,可是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還能繼續在這方面挖潛以支援移動支付的發展嗎?不考慮清楚隨便去送流量包、語音包,很可能得不償失。對于電信運營商來說,移動支付業務看上去確實很美好,消費行為、支付行為都在自己的網上實現,但是真正從事起來,卻發現自己同其他競爭對手相比,并沒有太多的獨特優勢。就好比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經營的超市,眼看著加油的車輛來來往往,潛在客戶有很多,但是真正對加油以外的業務感興趣的卻并不多。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中國電信的天翼支付、中國移動的和支付在2016年能夠達到萬億的交易規模,已經實屬不易。
最后,對于移動支付的定位較低也是運營商失去先機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互聯網企業來說,移動支付是其重要的核心業務,必須下大力氣推動。對電信運營商來說,移動支付僅是其業務轉型的一種嘗試而已,沒有占據最為核心的位置。在三大電信運營商中,中國電信的翼支付發展較好,這與在其轉型戰略中將翼支付定位為中國電信五大生態圈之一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的重要支點具有莫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