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去年年底有官方媒體發布了2017年度漢語,其中“移動支付”一詞,就包括了外國友人對中國人“全民不帶錢”的驚訝。而如今,移動支付的發展已經遠遠比2017年底更能讓外國友人驚嘆了。
昨天我們在文章中就說起了,各個互聯網巨頭都在往移動支付方向發展,這個曾經轟轟烈烈、引發資本與媒體無數遐想的戰場顯然不可能停歇于此,道理很簡單:沒有人會滿足現狀。
曾經有人提出疑問:二維碼掃碼支付還能維持多久?藍綠二家是如何確立今天在移動支付產業統治地位的呢?
答案有很多,但“二維碼”是個繞不過去的標簽。2012年夏天,打車軟件出現了。打車的小額、高頻場景與支付寶二維碼支付形成契合,成為掃碼支付最先普及的領域。之后,微信支付的二維碼支付也借由打車軟件進入市場。
但是,不要以為看起來順理成章的事情就那么容易實現,改變人們上千年來的支付習慣,是頗需要承諾和信用感的。如若不是淘寶和QQ早已被人們所熟知,以二維碼為主的支付體系,恐怕也沒那么容易推廣。
但時間久了,人們就發現二維碼似乎并不是終極解決方案。
比如在進地鐵、擠公交、停車場出口交費、超市大排隊這樣的場景下,人們對于效率有著異常高的需求,甚至是希望不停留、不等待、不操作、不思考,趕緊完成支付操作才好。筆者就曾經有在醫院門口交停車費時,用手機瞄二維碼半天掃不上而氣憤的體驗。至于共享單車掃不開,超市收銀員扣不了費……類似的案例并不少見。更不必說,微信和支付寶到現在也掃不開北京地鐵和公交。

據我們付唄看來,二維碼動蕩之時,移動支付戰局重燃似乎也合情合理了。
以往手機銀行首頁Tab第二行是“生活”、“優惠”等,是銀行從異業伙伴那里拿到的商品或本地化O2O服務項目回饋給用戶,但不同銀行間的商品及福利各不相同,很難形成與電商巨頭那樣的消費氛圍。
但在“付唄”APP中能統一查詢各類銀行的優惠,享受不同銀行卡購物折扣及領取福利,這也給銀行電商“換道超車”帶來了機會。
11月16日,馬化騰在媒體聚光燈下使用廣州地鐵“乘車碼”,而此前小馬哥也到全國各地親自推銷乘車碼小程序,不過從視頻資來看,依然是拿著手機“掃碼”小額免密支付形式。
但我們上文分析過,這種場景使用掃碼并非最佳解決方案。不妨看看銀聯的策略——“廣州地鐵全線開通銀聯手機閃付,短短兩個多月,日閃付交易筆數已達到近30萬筆,且手機閃付的占比不斷提高,領跑各類移動支付產品,憑借‘一揮即付’的極致便捷受到廣大乘客青睞。”
“付唄”APP采取策略是打通各個智能手機系統及品牌自帶支付工具,類似蘋果手機中Wallet自動掃描存儲銀行卡之后能直接貼手機進行消費,把“掃一掃”動作改成“揮一揮”;除了智能手機以外,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環、VR一體機成為交互終端,近場支付、遠程支付等將會落地。
支付方式多元化體驗最終會導向無卡、無碼、免密、無感支付,這個賽道還遠得很。
我們大家可能都深有體會,在十年之前,我們都很難想象手機支付如此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或許再過十年,今天的主角都會成為歷史,新的勢力早早站上了風口。
這正是科技變革的殘酷之處,但是也正是它令人著迷之處。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下一個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是什么?這種未知才是最讓人著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