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年金融市場最大的“風口”之一,保險科技吸引了眾多科技初創公司與互聯網企業參與。隨著技術日漸成熟、場景應用不斷落地,傳統大型險企也開始“小跑入場”。專家認為,雖然保險科技市場處于早期階段,目前不能判斷誰將成主導,但若險企不掌握核心技術,未來在一些領域或將面臨被科技公司取代的風險。
傳統險企加快布局
今年7月,銀保監會批復中再產險成立中再巨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再產險擬出資7000萬元,占比70%。相關數據顯示,國內市場上共有14家傳統保險機構投資了45家科技類子公司,多以保險集團為主。
二是部分險企希望通過成立科技類子公司主攻保險科技領域,不僅為母公司服務,還能為業內同行提供科技賦能。比如,平安壹賬通這方面的愿景比較突出,會與其它科技公司競爭。
“對大型險企來說,使用同行的科技服務還有些顧慮,擔心自己的數據泄露,但很多中小險企對此十分渴求。”黃小戎表示,大多數小型險企沒有清晰的專業化經營模式,能拿出來的IT投資經費捉襟見肘。對其而言,若能從一些科技共享平臺買到最先進、高端的保險‘黑科技’,從而不掉隊,是一件好事。此外,保險公司成立科技類子公司,不僅希望在科技研發上創新,也想探索互聯網金融模式。“現在很多險企把電商、互聯網業務交給科技子公司,就體現了這個意圖。”
在許閑看來,國內保險公司在科技上的布局已晚于國外,包括慕債、安聯等海外險企早在2012、2013年就加大投資保險科技。“目前國內險企的種種舉動,表明其已意識到布局保險科技的重要性,逐漸開始起步。”
科技賦能平臺盈利多
根據中國平安公布的2018半年報,上半年平安集團旗下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發展迅速,實現營運利潤46.07億元,在集團營運利潤中占比7.0%,同比提升6.4個百分點。
據了解,平安金融壹賬通是市場上第一家具有保險公司背景的科技輸出平臺。截至6月30日,金融壹賬通已為441家銀行、38家保險公司、近2200家非銀金融機構提供金融科技服務。
那么,科技賦能的保險市場到底有多大?陸剛以智能閃賠產品為例,2018年預計所有險企的年車險保費接近8000億元,整體賠付率為57%左右,一年賠付金額約4000多億元,智能閃賠產品能為保險公司減少滲漏7%左右,約200多億元。如能從中分享20%,基本在40億元左右。這已經是理論上的盈利極限。但他強調,這僅僅是車險定損領域,擴大到整個車險范圍,市場前景仍十分寬廣。
除了引人暢想的藍海前景,科技賦能平臺的客戶黏性較高,也是機構普遍看重的因素之一。

未來市場“優勝劣汰”
雖然保險科技市場熱鬧非凡,但在內行人眼中,仍停留在早期階段,要想實現產業效應仍有不小的距離。
不少科技公司及大學計算機研究團隊都認為,區塊鏈技術還需進一步完善,包括算力、場景應用等都有突破的空間,目前還處在探索階段。”許閑指出,區塊鏈技術的一大特點是可以將信息存儲在鏈條,但到底存儲哪些信息是關鍵,目前技術還不能支持任何交易信息在區塊鏈上存儲,這方面還需進一步突破。“區塊鏈的商業模式有待證實,離當年因特網似的廣泛應用,尚有不小的距離。”
針對保險公司、科技平臺、技術公司同在保險科技市場布局,未來誰會占優的問題,許閑認為目前無法判斷誰將成為主導。但若保險公司不掌握核心技術,未來被科技公司取代的可能性很大。
在特定市場內,互聯網保險會替代或擠出原有險企占有的市場份額。以國外市場為例,像谷歌、亞馬遜等企業都在積極進入保險市場。這種挑戰的本質是因為獲客方式、平臺發生了改變。傳統保險代理人或營銷員觸達的人群數量沒有保險科技公司多,獲客成本反而更高。從這兩個角度說,科技公司取代保險公司并非“天方夜譚”。
陸剛表示,隨著市場上科技賦能平臺陸續落地,競爭無可避免。“未來保險科技子公司、行業互聯網服務平臺都會有所PK,會優勝劣汰。要想把科技賦能做好,必須緊跟業務場景,每時每刻有大量的數據不斷完善產品,否則產品會慢慢失去生命力。這方面,具有保險公司背景的科技公司自然有優勢,但互聯網平臺可能會在小眾化領域另辟蹊徑,在數據加工、規則研究等方面繼續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