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主要有用戶手持終端、支付服務、商家刷卡終端三大部分組成。 而移動支付的崛起需要銀聯、運營商、對象企業三者間通過合作共同推動。

中國移動支付的主要推廣阻力:
政策:中國的金融管制嚴格,對發展移動支付阻礙較大。
環境:中國的連鎖業態比較落后,尤其在三四線城市,高度發達的連鎖業態是移動支付普及的必要條件。
心態: 沒有開放的心態。在中國,幾大巨頭都想自己在產業鏈上下游通吃,擺在銀聯前面的一個巨大障礙是,銀聯無法掌握對手機終端的控制,通過終端定制一夜之間將無數的手機上加入支付功能,而運營商也無法像銀聯那樣掌握如此多的POS機商家。
這里參考下如本的移動支付,為何要參考日本呢?原因有二:
1.日本的移動支付已經高度發達;
2.中國跟日本的大環境比較相似,且都是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參考日本的移動支付之路對中國還是非常有啟發的。
日本移動支付方面:
政策:日本的金融管制相對寬松,降低了運營商進入門檻。
環境:日元票面幣值較大——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電子化的支付方式來代替非常不便的現金交易;日本消費者對信用卡的使用頻率不高(歷史原因:早期日本的信用卡缺乏循環信用功能,只能采取每月清償的延期還款方式,這里不進行累述了);日本連鎖業態(全家、羅森、7-11的便利店已壟斷了日常零食的大部分)非常發達,為移動支付的普及鋪平了道路。
心態: 在利益分成方面,運營商(掌握著手機終端的控制權)只收取發卡方的服務費,而小額支付產生的所有收益均歸各大發卡方。運營商推出手機支付并非為了提升自身收入,主要動機為了增強用戶粘性。硬件:索尼開發的Felica技術已非常成熟,截止2010年底,發卡量已非常大。NTT與大的發卡方聯合快速進入小額支付領域。運營商直接掌握手定制權權力,可快速將Felica支付芯片植入手機中,不到一年就有650W用戶支持移動支付功能。2005年,日本的第二、第三大運營商都推出手機錢包產品,普及度得到更大提升。與銀行合作(政策):2006年,NTT(日本最大運營商)與三井住友銀行合作,可透支消費,手機開始變成了信用卡。在日本,運營商僅控制手持終端(手機);金融機構僅控制商家刷卡終端;全家、東日本鐵路公司等商家提供支付服務——分工明確,各自不進入對方領域。 (開放的心態!這,才是精髓)不過,中國的環境及政策比日本復雜得多,極有可能出現另一套更適合中國的移動支付模式。
雖然說放開心態,放開政策管制都會對移動支付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們不能完全模仿別人,每個國家和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我們只需做到取其精華,棄之糟粕,才能將移動支付做的更好,畢竟有時候最好的并不是最合適的(那你選擇神墨,我選擇最好的-開玩笑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