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的起源是在國外,最初是第三方平臺推出一部分產品與一些銀行合作,在通過該平臺的交易中,買方選購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臺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方檢驗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那么為何最后卻是中國的移動支付做的最成功?
1、沒有金融巨頭壁壘。中國的金融巨頭是什么呢?五大行。但是五大行除了其常規業務(存信貸)以外,其他的壓根就不管也不想摻和,國有企業注重的是相關行業的監管、穩定和安全運行而對于利潤的渴求并不太高。因此在政策、法律法規、金融監管方面能夠得到有效的創新和嘗試,而移動支付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你的錢到底在誰手里。的問題得到了國家金融體系保障和背書也是移動支付得以大力發展的原因。也就是說,國家級金融巨頭不但沒有阻止移動支付的發展,反而為移動支付提供了保障服務和信用擔保服務,這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我們想象一下,如果農行推農行支付,建行推建行支付,工行推工行支付。。。。。互相還不兼容對方的支付環境,那怎么玩?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2000年到2010年前后的網游充值頁面?最少十二個不同渠道的充值接口任君選擇哦。
1、沒有金融巨頭壁壘。中國的金融巨頭是什么呢?五大行。但是五大行除了其常規業務(存信貸)以外,其他的壓根就不管也不想摻和,國有企業注重的是相關行業的監管、穩定和安全運行而對于利潤的渴求并不太高。因此在政策、法律法規、金融監管方面能夠得到有效的創新和嘗試,而移動支付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你的錢到底在誰手里。的問題得到了國家金融體系保障和背書也是移動支付得以大力發展的原因。也就是說,國家級金融巨頭不但沒有阻止移動支付的發展,反而為移動支付提供了保障服務和信用擔保服務,這在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我們想象一下,如果農行推農行支付,建行推建行支付,工行推工行支付。。。。。互相還不兼容對方的支付環境,那怎么玩?不知道有沒有人記得2000年到2010年前后的網游充值頁面?最少十二個不同渠道的充值接口任君選擇哦。
2、存量支付為主的移動支付環境。目前我國的移動支付主要還是以存款支付為主,信貸支付很少,而歐美等國家往往是以信貸支付為主的,這就導致了移動支付風險上升,目前來看,兩大移動支付手段中,只有支付寶有信貸支付服務,所占比重也是非常非常低的,這使得移動支付公司無需承擔高額信用成本,將用戶使用移動支付的額外成本降到了接近為零。
3、社交無障礙基礎。中國人是很難理解外國的“陣營式社交”帶來的社交圈障礙的,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歐美地區某一款社交軟件在很短的時間內崛起,估值數十億,然后在兩年內倒閉,因為歐美社交軟件有很強的陣營化色彩,某一款社交軟件可能是某一種言論陣營的領地,那么其用戶量必然有限。
4、低人工成本+基建狂魔+郵政兜底=低物流成本其他國家的高物流成本使得網購成為一種最后迫不得已的選擇,有時候郵費比產品還貴。而海量的工業基礎使得產品價格非常低,也是一個輔助因素。
5、學習型社會其他國家(包括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都有非常典型的懷舊主義情節,認為過去的就挺好,現在的改變是不好的,是工業化、利益化、商業化惡魔帶來的引人墮落的陷阱。中國則正好相反,中國人認為改了就好,哪怕你亂改我們也可以試試看,不行再改回來唄。導致了中國人對新產品、創意、理念的無底線認同,新產業,產品的優勢得以放大,而在舊產業的淘汰和更新上,中國人由于經歷過下崗潮而保持高度包容態度。
6、支付頻率高人多,相對集中,支付頻率高。。這個就不用說了。
7、其他支付形式沒有形成習慣除了移動支付以外,刷卡(含儲蓄卡和信用卡)支付和支票支付是國外比較常見的兩種支付手段,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慣是比較難撼動的,中國這兩種支付手段都沒有形成主流,不知道下一種支付方式取代手機移動支付會不會有困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