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度將重拳揮向支付機構備付金。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信息,2018年起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將由現行20%左右提高至50%左右。業內人士表示,此舉將強化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管理,進一步降低備付金風險,同時將讓支付機構利差盈利模式終結,中小支付機構加速出局。
對于眾多吃瓜群眾來說,對于客戶備付金還一頭霧水。簡單點說,就是你在網上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在確認收貨前,你支付的貨款,在你收到貨并且做出確認之前,一直放在支付公司的賬上,就是我們常說的“客戶備付金”。《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是這樣解釋的:客戶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為辦理客戶委托的支付業務而實際收到的預收待付貨幣資金。

之所以要進行備付金集中存管,是因為此前各家支付機構將客戶備付金以自身名義在多家銀行開立賬戶存放,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央行方面曾指出,客戶備付金分散存放主要有被支付機構挪用;違規占用購買理財產品或其他高風險投資;支付機構通過在各商業銀行開立的備付金賬戶辦理跨行資金清算,超范圍經營,變相行使央行或清算組織的跨行清算職能;客戶備付金的分散存放,不利于支付機構統籌資金管理,存在流動性風險等四大風險。
據新浪財經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機構吸收的客戶備付金合計已超過8000億元。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平均每家支付機構開立客戶備付金賬戶13個,最多的開立賬戶達70個。這一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實質扮演了跨行清算的角色,關聯復雜且透明度低,為備付金挪用天然創造了溫床。
此次提高客戶備付金存付比例調高也是去年管理制度的延續。業界認為,此次備付金交存比例提高,影響最大的是支付機構。據中信非銀金融團隊分析報告,隨著利差模式的終結,增值業務薄弱,單純依賴利息收入的中小支付機構將最受沖擊。收入驟減,成本抬高,還需應對巨頭對細分垂直領域的不斷侵蝕,大量尾部機構將直接出局,不過對于支付兩大巨頭則影響有限。
中泰證券分析表示,支付備付金存交比上調將帶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商業模式升級。表現為降低支付公司擴大備付金規模的動力,使業務回歸支付及增值服務本身;加快網聯推進速度,切斷銀行直連模式;支付行業金融套利空間下降,回歸“普惠”本源,需要科技和生態圈的驅動。
中信非銀金融團隊分析,無論是宏觀還是行業層面,防風險仍將是2018年的主旋律。從支付行業看,對違規開展業務的容忍度將降至最低,對風險防控薄弱的企業約束將加強,資金風險、系統安全及大規模違約仍是監管關注重點。該分析預計網聯對接完成后全額上交將提上日程。根據網聯建設日程,2018年6月30日支付機構與銀行原有的直連模式將全部切斷,網絡支付交易全部通過網聯模式轉接清算。當前網聯系統建設尚未完全到位,無法充分承擔全部網絡支付業務的清算任務。
自從支付行業興起,央行就在一直的推出各種規范該行業的舉動,有的被淘汰,有的被整治,但毫無疑問,支付行業的市場正在慢慢變得成熟,完善.
自從支付行業興起,央行就在一直的推出各種規范該行業的舉動,有的被淘汰,有的被整治,但毫無疑問,支付行業的市場正在慢慢變得成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