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進入移動支付元年以來,移動支付作為一種重要的基礎設施,嵌入各行各業的不同場景中,應用越來越廣,也成為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

2018年11月27日,《日經新聞》報道,騰訊將與日本即時通信平臺Line合作,為日本小型零售商提供移動支付服務。這次合作充滿玄機,Line的競爭對手恰恰是剛宣布與阿里巴巴合作的雅虎日本和軟銀二維碼支付公司PayPay。
而順應移動互聯和數字化支付趨勢,銀聯國際也在悄無聲息地加快境外移動支付布局,并拉起了豪華朋友圈一起發力。
三大巨頭海外支付大戰已經打響。
支付寶的海外之路
2018年的雙11,遠在南亞的孟加拉國消費者首次通過南亞最大電商平臺Daraz體驗了網上購物,還拿到了在電商平臺之外額外20%的折扣。
作為全球普惠金融的發源地,孟加拉是一個人口超過1.6億的典型“小鮮肉之國”,人口平均年齡偏年輕。但大部分支付交易還在使用現金,數字金融服務需求強烈。雙11前半年,孟加拉國移動支付公司bKash和螞蟻金服合作,螞蟻金服提供技術支持,與bKash共同打造了本地版支付寶。
這種合作形式,是支付寶目前著力最大的,也是海外支付攻堅最難的一種形式。
為了更快更穩地扎根海外市場,支付寶在印度、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韓國、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落地了9個屬于本地人的“支付寶”。
這讓東南亞眾多小微用戶和商家像中國人和中國“碼商”一樣,近距離體會數字普惠及其紅利。在中國,“碼商”指的是通過一張二維碼實現收款的小微商家。Paytm在印度發展了700萬“碼商”,串起了印度人的日常生活。
“Paytm整套二維碼產品的技術標準是由支付寶傳授的,其中風控和反作弊系統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印度用戶的交易安全,讓他們能夠放心掃碼。在以先進為主的社會,這是技術帶給老百姓的便利。”
Paytm借鑒中國的“余額寶”,推出了面向印度市場的“數字黃金”。把支付寶在中國的技術和經驗由當地團隊進行充分本土化,打造出一個受當地人喜愛的、實用的本土移動支付產品。

在海外,微信支付的社交紅利仍然只能在出境華人群體中產生作用。有專家稱,社交產品的出海面臨著文化、使用習慣以及本土社交網絡等等阻礙。
可見,無論對于騰訊還是阿里,東南亞市場都是一個重點。阿里的側重點是在電商和普惠金融,騰訊的側重點則在內容領域。
而事實上,這三家公司除了國內同行外,海外支付一直還面臨著本土同行的虎視眈眈。例如,自2014年推出Apple Pay系統以來,Apple一直在努力增加其電子錢包的使用。根據其最新猜測,到2018年年底,預計約有60%的美國零售地區采用Apple Pay。這讓海外支付的硝煙更加彌漫。
用本地錢包本地化
縱觀過去三四十年,中國企業“走出去”經過了三個階段:1.0時代以貼牌代工為主,以成衣和家電行業為主,主要代表領域是珠三角;2.0時代是在全球投資并購,買入國外公司,比如海爾、聯想;而到了3.0時代,本地合作伙伴+技術輸出的賦能模式開始出現,在本地尋找愿景一致、最熟悉當地情況的合作伙伴,再把企業在中國試驗下的成熟技術和商業模式帶到當地,形成一種生態。
在海外支付領域,這個趨勢依然可見。這也是支付寶全力合作建立9個本地錢包的原因。而生態賦能最重要的核心是技術輸出。
支付寶現在做的全球化,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尤其是第三個階段,輸出了自主研發能力。而競爭對手銀聯也在傳統金融體系下,在傳統美元架構和國際卡組織下拓展。
微信也收購了馬來西亞一家本地錢包,雖然尚未完全落地。
對支付寶、微信、銀聯來說,基于自身優勢的海外金融拓展還在摸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