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老城區的核心地段,即便在發展落后的老城區棚戶地帶,也能看到手機卡的代理作坊,電信運營商在當地的滲透力是超強的,但智能機的普及率只有56%
Mr.Key上周去菲律賓,順便對當地的移動支付與基礎設施大環境做了一次粗略的調研,以類似研報的形式做出梳理,以供參考。除個人體驗

一,調研背景
1,政策。這次調研恰好趕上中菲兩國之間最高層的訪問。大方向是,未來中國與東南亞的經貿投資將會更頻繁,隨之帶動兩地消費者之間的交流也會越來越多。支付是經貿與民間消費的重要基礎設施,同時也是各國央行監管的重點,發展潛力巨大,但不是像打車、O2O那種“蒙眼狂奔”的行業,規則意識更強。
2,競爭。菲律賓樣本具有較強的代表性,且先后有中國互聯網兩家巨頭的資本進場,先是螞蟻金服與當地運營商合資成立移動支付公司Mynt;后有騰訊聯合私募巨頭KKR,投資當地電信公司旗下的支付創新公司Voyager Innovations。熱度躥升。
3,全球化。移動支付技術“出海造船”,現在已是中國新一代“走出去”模式的一個標桿,是繼“借船出海”、“買船出海”后的3.0版本,對“一帶一路”區域借助數字手段消除鴻溝有復制意義。
4,信用空白。與東南亞一些國家類似,菲律賓是沒有全國居民ID系統庫的,很難開展普惠金融服務。類似芝麻信用這種數字化經驗受到當地歡迎,同時他們對“數據本地化”有比較高的敏感性。

二,與支付相關的基本面
1,人口。菲律賓約1億人口,華人華僑約200萬,絕大多數來自福建。估計有90%以上的人會說英語,至少從小學開始課堂就用雙語教學,像菲律賓歷史課一般用當地語授課,數學等西方科學則使用英語。家庭中一般用當地語交流。戶外所見基本都是英文。
23歲以下人口占比60%以上,50歲以下人口占比80%以上,馬路上很難看到老年人,全社會享有巨大的移動互聯網人口紅利。手機占有率很高,但智能手機的普及率目前只有56%,剛過半,這個比例和人口基數更大的印度類似。很多菲律賓人喜歡拿2-3張跨網絡的SIM卡,以便充分利用不同運營商的優惠打電話。
2,社交軟件。當地最大的即時通訊工具是Facebook Messanger,是日均使用頻次與在線時長最高的移動應用,菲律賓和越南是Facebook在亞太地區是滲透率最高的兩個國家,菲律賓的Facebook用戶超過4500萬。它對移動支付的相互作用將在下文解讀。
3、消費習慣。菲律賓還是一個現金社會。95%左右的人口沒有信用卡,至少三分之二的人沒有銀行賬戶,34%的城市居民甚至在附近找不到一個銀行網點。雇主給這部分人發工資一般直接給現金或者支票。網購有一半以上以貨到付款形式支付現金。當地沒有像臺灣悠游卡、香港八達通這種覆蓋出行、零售多場景的“通票”。
4、物價。至少首都馬尼拉的日常消費是可以和中國一線城市比拼的,7-11便利店一根賣相并不好的香蕉(散裝,且有點爛)要17菲律賓比索,約合人民幣2.25元。馬尼拉的電費價格很高,超過了中國城市。當地人形成了典型的小額高頻的消費習慣,比如洗發水一小包一小包地買、煙一根一根地買,且普遍沒有存錢意識,很多企業按周、半個月的節奏發工資,“月月光”現象較普遍,小額貸款需求較高。
另外,菲律賓屬于財閥經濟,經濟命脈掌握在私有財團手里。國家貧富差距較大,即便在大馬尼拉首都圈內(Metro Manila),馬卡蒂區(Makati)CBD的整潔度不輸上海,車主動讓人,服務細致,受美國影響較深;但十幾公里外的馬尼拉老城區,多見棚戶、小街巷污水橫流。
馬尼拉CBD區域已形成垃圾分類意識,與老城區形成鮮明反差
5,電商平臺。主要有三家:Lazada、Shopee、Zalora,亞馬遜等巨頭還沒進入。目前規模最大的是Lazada,總部新加坡,除了推廣自身旗下的電子錢包HelloPay外,還外接了菲律賓電子錢包GCash等。今年“雙11”,GCash用戶是東南亞地區第一個用自己的電子錢包參與Lazada雙11的,馬尼拉市區高架路旁可見巨幅的Lazada雙11廣告。另外兩家Shopee和Zalora的總部也設在新加坡。Shopee是類似于淘寶的平臺模式;Zalora的類目偏時裝和美妝。